首先,非常欣慰地报告大家,此文“上篇”发后引起不少读者关注,相关部门也迅即予以改正,目前,文景园中的周勃已顺利“回归”沛县。但需改正的地方多着呢!
“上篇”用了大量篇幅对丰县文史界的一些“否沛”甚至“损沛”的观点进行了批驳,应该说,他们那么做很不明智,公然否认历史,继而在不断的自证中艰难地圆谎,最后导致漏洞越来越多,恰如桎梏自作,路会走得越来越艰难。 言归正传,做好自己的事情是我们的本分。“文景园”作为近年我县城市公共建设中一项融深厚历史文化和鲜明时代特色于一体的大型园林作品,相关单位有责任集思广益把它打造成精品,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前文写到汉初三杰与五里三诸侯广场上“周勃被‘卖’了”的疏失,这只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点,还有许多失当之处,试缕析之—— 其一,这里是一处相对独立特色鲜明的小型文化广场,但设计者当初没有想到,就像写文章一样,这里应该有一个“题目”,并且需要一个简洁的“解题”。“题”者,额头也;“目”者,眼睛也。辨识一个人,蒙上其额头和眼睛可能会让人很迷惑,若额头和眼睛缺失的人简直不可想象。此广场缺少一个鲜明的“题目”—— “汉初三杰”及“五里三诸侯”广场(本文临时命名) 别处“挪借”来一张照片 广场的创意和题材源自于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沛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设计者只是把六位汉初人物的简介排布出来,我们知道,公园服务的对象是全体居民,也许少数文史知识修养深厚的人知道“汉初三杰”和“五里三诸侯”的来历,但大多数游览者包括很多中小学生就对此不甚了了,设计这一广场的目的应该不是为了展示这些材料,而是为了让大家流连于此时,能够深入理解我们祖国和我们家乡沛县丰厚博大、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不自觉地增加了知识,受到了熏陶和感染。但现在,一位中小学生读完所有的文字,也基本不知道他们被称“汉初三杰”与“五里三诸侯”的来历! 建议是,就在第一张照片的广场南端正中大约就在花坛后位置,或者移到广场北端正中位置,设置一块如第二张照片的卧碑,碑文已代劳拟好: “汉初三杰”与“五里三诸侯” 汉初三杰:汉高祖刘邦曾问群臣:“吾所以有天下者何?”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领。刘邦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五里三诸侯:沛县安国镇有安国集、灌婴寺、周田和刘邦店四个村子,相距均5里左右,走出了绛侯周勃、安国侯王陵、颍阴侯灌婴三位汉初名相,及汉高祖刘邦,遂有“五里三诸侯,帝王将相乡”之美誉,也有“大汉之源,源于沛县,大汉之根,根在安国”之说。 这么做的好处就无须再赘言了吧? 说句题外话:读者们知道第二张照片源于哪儿吗?“眼尖”的能从上面文字读出刊立者的目的吗?一哂。 其二,“上篇”说周勃被“卖”了,很可惜,灌婴的情况也有点相似。看图—— 灌婴展牌 题目是“五里三诸侯”,灌婴是三诸侯之一,展牌上的介绍可是和沛县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啊!这不是自己打脸吗?实际上,灌婴的籍贯和成长地向有成说:“祖籍睢阳,少时随父贩缯定居沛县,与刘邦、王陵、周勃等交好。”这一细节在其《史记》本传里虽未明说,但有真确的反映,《史记•樊郦滕灌列传》:“颍阴侯灌婴者,睢阳贩缯者也。高祖之为沛公,略地至雍丘下,章邯败杀项梁,而沛公还军于砀,婴初以中涓从击破东郡尉于成武及秦军于杠里,疾斗,赐爵七大夫。”大家注意,也许正是因为灌婴客居沛县,司马迁少有地没用“颍阴侯灌婴者,睢阳人也”的句式;还有,《史记》中凡是说成刘邦初起兵时候以“中涓从”刘邦的,这些人无例外是沛县人或像灌婴一样从小与其一起长大、知根知底、素来交好的人。“中涓”,颜师古释:“中涓,亲近之臣,若谒者、舍人之类。涓,洁也,言其在内主知洁清洒扫之事,盖亲近左右也。”简单理解,就是亲近侍卫、侍者,能够随时登堂入室,随意能见到刘邦,商议事情的人,自然是自己的“闺蜜”“发小”那样的人了。比如曹参“高祖为沛公而初起也,参以中涓从。”最亲近的是与高祖同里同日生的卢绾及高祖少弟刘交,可惜卢绾最后叛逃匈奴了。 “五里三诸侯”,竟然被折腾得两位和沛县无关,不能不说是大失误。 其三,六块展牌文字内容的标点符号排布位置极不恰当,阅读感觉相当别扭。以其中一块为例—— 王陵展牌 很别扭,一是标点符号标点的是上面的语句,当然应该靠近上文,但展牌的标点都贴近下面的语句,上面留下很大空隙;二是标点符号规范的位置应该是其所标点语句的右下角,而实物都标点在了语句的左下角,不伦不类。这并不全是习惯不习惯的问题,比如这个“,”吧,在文字的右下角就像一只手托住了上面的语句,你标在了左下角,不是落空了的感觉吗?这是不熟悉纵排本书籍的版式规范造成的。不仅是不熟悉规范用法,而且行文极马虎:看上面的展牌,王陵介绍结束了,连个“。”都没有! 纵排文字的规范标点 其四,“围绕中心选择、提炼材料”的意识严重缺失,只是随意节选一些现成的材料。最明显的除了“文不对题”,“三诸侯”中两位被整得和沛县无关了。另外,像张良的介绍,我们在沛县文景园里为之“树碑立传”,理所当然地应该叙述他功成不居,刘邦封功臣让他“自择齐三万户”,而他“愿封留足矣”,被封留侯——而“留”大致位置就在今沛县魏庙、五段及微山湖南部湖底一带,而张良死后葬在微山(今微山岛),直到1953年微山县成立止,那儿在历史上长期都是沛县的土地啊。走哪座山唱哪山的歌,为什么不写一笔和沛县的渊源呢?再比如,上图关于王陵的介绍,“始守丰,后封雍侯”就无需说,因为世人熟知的是下面“定天下,以功封安国侯”。“始守丰,后封雍侯”的史料,《史记》《汉书》王陵本传中皆无载,只在《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提及,没有上下文,史学界也一直没有什么线索考证出与“封安国侯”的先后及因果关系,是桩历史悬疑事件,一般读者无需了解,却不知道从哪儿抄到这里了,实在没什么意义。不如腾出宝贵的篇幅描述一下他质朴少文、秉性耿真的戆直丞相的性格特质呢!那才是人物介绍应关注的要素,更能熏陶人,也就更有价值。 其五,作为“文景园”中的重要角色,这里的文字是面向全社会,是传世之作,既要传播四方,又要流布后世,应该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准确、简洁、流畅、典雅是其应有的特质,但这里内容出了这么多问题,“准确”的要求已大打折扣。除了大的问题,语言表达的细节问题还有不少。 萧何展牌 图中文字“汉代建立以后,以其功最高,封为:酂侯”,“封为酂侯”就行了,中间加个“:”属多余,读一遍就知道了,文气隔断了,没必要停顿。“被拜为相国”,文言中用法就是“拜为相国”,“拜”就是“被任命”的意思。其他几块展牌也都有这两个毛病。另外,若如前文广场有了题目,每幅展牌上的“汉初三杰”或“五里三诸侯”这行字都可以省却了。 张良展牌 图中文字“去世后,谥为文成侯(也称谥号文成)此后世人也尊称他为谋圣”,“(也称谥号文成)”纯属多余;这里还明显地缺了一个标点,把括号内容去掉后补上一个“,”。 周勃展牌(改后) 图中文字“后与陈平等合谋一举诛灭吕氏诸王官至右丞相”,中间应该增加两次断句,改为“后与陈平等合谋,一举诛灭吕氏诸王,官至右丞相”。 前文有灌婴展牌照片,图中文字“吕死后,因与周勃等拥立文帝有功,升为太尉”,在整幅图中,就这一个“吕”字,根本没有上下文,这个“吕”死后,是谁死了以后?当然,“明白人”知道是吕后,可这介绍是面向全体民众的,还有很多不明白的人吧?怎么着也得写成“吕后”。 一块展牌上的文字,百字左右,本应是典范文字,但却有不少硬伤——不想再作评价了。 讲真,拉拉杂杂写到这里,自己都烦了,打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