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论坛

搜索

咱家的自留地(甄承民)

[复制链接]
论坛发布 发表于 2021-9-4 19:54:57|来自:中国江苏徐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咱家的自留地
  甄承民
u=233604302120&f=JPEG.webp.jpg
   战友老张在城里工作,退休后就回了乡下的老家,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休闲生活。前几天到老张家战友聚会,只见四合院修竹掩映,琉璃瓦镶嵌的棕色大铁门外,是一片小畦田,约有半分地,四五畦,修葺得整整齐齐。畦田里草木葱笼,瓜果飘香。老张笑哈哈地说,这是我的"自留地",每天伺弄两个小时,既锻练身体、陶冶情趣,又能吃到新鲜瓜果蔬菜。
   说到自留地,我印象最深。我老家在乡下,小时候家里也有一块自留地。然而,时代不同,时移事易,那么,两块自留地绝对是性质不同,意义不同的两码事。不过,条件反射,让我触景生情。我就想,当年我怎么就没有老张种自留地的那份雅兴,我家的自留地怎么就没有老张的丰硕成果?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村里大食堂散伙后,生产队给社员分了自留地。那时候农村成立了人民公社,土地归生产队所有,农民都成了公社社员。大家按时出工,集体干活,靠挣工分吃饭,既省心又省力,撑不着也饿不死。赶巧那时遇到三年自然灾害,老百姓生活遇到了困难,一年不如一年。国家为了弥补社员口粮不足,临时出台了一项政策,就是给社员分自留地。
   自留地按人口多少分配,一人一分地,都在村庄四周边,让社员们抽空闲时间,自主地种点菜种点粮,以解燃眉之急。
   那时候我还小,记得我家的自留地在村西头,大约有半亩多地。地头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小河,东岸刺槐柳条等灌木丛疏疏离离,西沿的竹篱笆牵牛花南瓜花架上架下,把村庄与自留地分开,减少了农户家的鸡鸭等小牲灵对庄稼的侵害。
   我想,当年的自留地多少有点后来实行的土地承包经营的意思。但生产队又把自留地的数量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其指导思想就是自留地既不能干扰冲击生产队的集体经济,又能进一步调动每个社员每家每户的积极性。说到底,生产队给大家分配自留地就是为了弥补集体经济的不足,让社员渡过饥荒的权宜之计,无奈之举。
  按说咱庄稼人都是种地的行家里手,生产队的活又不累,抽空在自留地里想种什么种什么,既不用缴公粮,又不缴纳农业税,群众欢迎,一定能搞好。可在我的记忆里,咱那自留地从来都没种好过,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那时新中国成立不久,农民刚刚从千年封建制度中解放出来,激情澎湃,如获新生,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随着农村从互助组、合作社、初级社、高级社,到人民公社,农民的积极性曾经空前的高涨。然而随着集中的程度越来越高,农民的自主性越来越少,群众的积极性受到压抑,有劲使不上,生活水平不升反降。
   自从分了自留地,许多社员如获至宝,除了按时出工,干好生产队的活,就一心扑在自己的一亩八分自留地上。有的人家节衣缩食,把省下的钱买种籽买肥料;有的费尽心思规划经营,起早贪黑精耕细作。不曾想,这"资本主义的苗"还真长得快。不到一年,许多人家的自留地里的农作物都比生产队大田里的长得高、长得壮,蔬菜瓜果更比大田里的长得大、结得多。
   不瞒你说,社员们刚刚尝到一点甜头,可领导不乐意了。与我家"屋搭山"的邻居是老彭哥家,两家的自留地自然又是"地连边"。可人家的自留地比咱家好得多,而且比生产队的庄稼还好。生产队长在会上说,你老彭在队里干活经常迟到早走,出工不出力,还经常请假缺工,贩鱼卖菜做生意,说你在队里表现不咋的,可你还真有能耐把自留地搞这么好。你的心思在哪里?
   老王哥家住在庄东头,一家六口,老母亲妻子,还有三个孩子。王家是地主成份,因从小受过文化教育,解放后在山东鱼台县小学当老师,每月40多块钱的工资。当时王家吃生产队饭的一共五口人,却没有人能参加劳动的,但按上级政策必须保障人家老少的口粮分配在全村人均之上。结果,老王每年仅缴一百多元的"透资款",生产队给他家养了老少五口人。全村老百姓清楚,这是政策,也在情理之中,都没有任何怨言。可人家老王却从来不与生产队里交往,星期放假回家后就一心一意伺弄他家的那块自留地。老百姓每当走到庄东头,只要看到庄稼长得最好的自留地,准知道是王老师家的,不免说三道四!可想而知,当时王家的生活状况在咱村里绝对是上乘。有的社员说人家是"来元户",咱比不上,真的是一个羡慕嫉妒恨。生产队长在会上经常把人家批评谩骂个底朝天。
   后来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什么"资本主义的苗,社会主义的草"成了焦点,又争又吵,又批又斗,方兴未艾,愈演愈烈。慢慢的,全村的老百姓也看透了形势,胆子越来越小,再也不敢在自留地上下功夫了。
   还有呢!那时的宣传教育也不得了。老人对孩子言传身教,孩子耳濡目染的都是爱国家爱集体。记得从小我们就唱歌曲《社员都是向阳花》:"公社是棵常青藤,社员都是藤上的瓜,瓜儿连着藤,藤儿牵着瓜,藤儿越肥瓜越甜,藤儿越壮瓜越大。"你着,爱国家爱集体成了一种社会风尚,人们全身心地扑在生产队里,心里只有集体。只要是为队里干活出力,即使是加班加点绝对高兴愉快。
   记得农忙时,村团支部经常利用晚上时间或其它空余时间组织我们去收割、运粮食、送肥料,既不管饭也不计工分,可谁也没意见。
   要说干自家的私活,那可就不一样了。比如种自留地,按说地是政府分配的,我又不耽误集体的事,利用空闲的时间把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种好收好怕个啥?可许多人家有顾忌,怕人家说闲话,根本没有心思经营自留地。特别是一些年轻人怕受影响,连自留地的地头都不敢进,只能是让老年人抽空儿简单拾掇拾掇,草草了事。自留地放任自流,远离了政策的初衷。
   大家都知道,种地离不开肥料。可那时候许多人家吃都吃不饱,哪里有钱卖肥料。本来各家各户都可以积攒些农家肥来种自留地,可生产队安排人三天两头到各家各户掏厕所。另外,还要求社员用瓦罐积攒小便,每天早上出工时顺带到生产队,按数量计工分。生产队挖空心思攒肥料,万般无奈下,社员家的自留地只能越种越薄!
   记得我当兵离家之前的那年,村庄周边的自留地几近荒芜,成了村头邻居家鸡鸭和猪羊的牧场。
   那年月,我的战犮大多是农家子弟,都有着自留地的记忆。后来战友之间交流,才知道各地情况不同,自然结果也不一样。听说有的地方好一些,自留地救了不少人的命,比我们老家要强得多。
   斗转星移,社会变迁。自留地的故事已经成了历史,但它像电影似的,常在我脑海里眏现,一幕一幕的。我常想,自留地其实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永久的话题。今天,像战友老张家那样的"自留地"已经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然而,当年咱家的那块自留地却成了我一生难忘的记忆;当然,也让我思考总结了许多东西……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