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论坛

搜索

杨屯历史文化考证文章之69--千年种植模式大变革

[复制链接]
老家杨屯 发表于 2020-12-22 10:50:56|来自:中国上海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千年种植模式大变革
杨屯地处苏鲁交界处,属黄泛冲积平原,地势南高北低,北部地面高程在33米以下,是沛县最低洼地区。常因水旱灾害而失收。当地流传着这样的俗语说:“蛤蟆尿抛尿,大豆水里泡”“低洼地,三件宝,蚂蟥吸,蚊子咬,拔不净的三棱草,种一葫芦收两瓢。” 新中国成立前后,生产工具和农业技术相当落后,大镢、铁锨,垦荒耕种。加之地势低洼,旱涝无常,农业发展缓慢,产量长期处于低而不稳的状态。六十年代前,杨官屯境内一直延续千年传统种植品种和耕种模式,主要农作物除小麦、大豆、高粱、谷子、玉米、红芋外,还有扁豆、绿豆、谷子、稷子等。另有经济作物棉花、烟叶、苘麻等。1957年大水,雨量700毫米,平地撑船,全乡庄稼基本绝收,房屋倒塌,人畜受灾严重。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在微山湖西岸筑起新湖堤。同年,昭阳湖上建成拦湖大坝,昭阳湖水位上升,杨官屯境内的孔庄等沿湖村庄出现上万亩“浪下田”(地面低于昭阳湖水面的土地),内涝加重,旱田作物受渍严重,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的平均单产30-40公斤。如此充裕的水环境同时又为杨官屯人开启了另一条致富之路。
1958年3月,沛县县委提出《促进生产大跃进行动纲领20条》,要求干群鼓足干劲,实现亩产600斤宏伟目标。乡党委书记李振堂在火箭管理区(含今孔庄、前场、欢口、后屯、大山湾五村)蹲点,与班子成员实地考察,确立了试种水稻(旱改水)计划。在县委的支持下,请来南方水稻技术指导员具体指导。5月17日,中共沛县县委在杨官屯乡召开全县三麦管理三级干部大会,徐州市地委书记刘锡庚到会讲话,鼓励干部深入基层,解放思想,敢想敢干,想方设法提高粮食单产。会后,火箭管理区进一步完善了水稻实验田实施步骤。
该水稻试验田紧靠昭阳湖边,在火箭管理区19生产队(今孔庄村)的低洼地里,后来大家称之为“农场地”。试种面积50亩,乡党委派刘效禹任场长,火箭管理区配备多名农技员现场学习栽培技术。水稻试种当年获得成功,单产是旱田作物的4倍多,杨官屯公社(9月乡改称公社)党委组织全公社党员干部参观了试验田,并确立了扩大旱改水面积的战略。
水稻虽然离不开水,但在灌浆期需要断水两周,称为“烤田”,可是地下水的涌入使土地一直不能板结,水稻成熟时容易倒伏,很难达到高产目标。公社党委提出在沿湖地区“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的方针。冬,动员数千民工套挖新湖堰大堤外侧的排水大沟,同时开挖田间南北排水沟,配套田间工程。水稻试验田扩大到100亩。1959年,水稻单产大幅提升,全公社粮食总产大幅提升。公社召开庆祝大会,县领导亲临现场嘉奖,现场组织了鼓乐队,敲锣打鼓,热闹非凡。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来杨官屯拍摄了《微山湖畔庆丰收》新闻纪录片,在全国放映。
连续几年的水稻试种为大面积扩种积累了技术,但内涝仍困扰着沿湖地区扩种水稻的梦想。1960年,公社党委在县委的支援下,套挖了孔庄与欢口之间的南北大沟,并在大沟与杨官屯河的接口处建机械排灌站一座,总投资32万元,装柴油抽水机15台,为全县县以下最大规模。确保了湖区土地旱能灌,涝能排, 为水稻扩种奠定基础。
1964年,沛县县委提出“学习南方,因地制宜,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方针,为该地水稻种植提供动力。杨官屯公社党委决定利用沿湖水利资源丰富、灌溉条件优越、土地平坦肥沃而且成方连片等有利条件,学习南方经验,尽快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公社成立“旱改水”工作领导小组,火箭管理区利用原后杨官屯灭蝗飞机场成立农科队,搭起草棚,吃住在农科队。公社拨款新建4间办公室,配备两台柴油抽水机及后勤人员,又聘请江苏省矿业大学熟悉水稻种植的人才定期来农科队举办技术讲座。农科队选择老湖堰滩面及低洼地各30亩作为秧板田,当年栽插春稻300亩,单产155公斤。
1965年,杨屯(原杨官屯)公社党委书记王大文带着从东海县聘请的水稻种植技术员,深入到后屯(原后杨官屯)、卞庄、张街等沿湖的大队,编制种植水稻方案。1966年,全公社种植水稻2000余亩,获得大丰收,还出现了杂交水稻亩产650公斤的高产田。使该社粮食总产连年大幅度攀升。
1970年,南部赵楼大队在樊家村试种水稻70亩,公社派农业干部张耀礼带领技术员吃住在村,按照技术员的要求,村里提前制作了插秧器。插秧期间,公社还从后屯大队调来多名插秧能手助阵。九月底,赵楼大队党支部组织13个村的村组干部参观了长势喜人的稻田。

1971年,全县水稻栽插现场会在后屯大队召开 (赵传龙摄)
1971年,全公社水稻种植面积达到867公顷。全县水稻栽插现场会在后屯大队召开。会后,从龙固到五段的沿湖公社相继派技术员来后屯学习。杨屯公社派出12名技术员分赴全县新稻区现场指导。七十年代中期,全县水稻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6680公顷,平均单产225公斤。1977开始,后屯大队培育杂交稻种,境内调济,自繁自用为主。1981年,制种面积达247公顷,单产85公斤,在产量和面积上,全县第一。

1981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带来活力。农药、化学肥料的敞开供应,使水稻单产快速提升。1985年,大面积压缩杂交稻,推广优质“7038”、“中国91桂花黄”、“日本晴”等粳稻品种。1984年,水稻面积达2391公顷,单产469公斤。1997年,该镇被确定为江苏省优质稻米生产基地。2012年,全镇水稻面积2765公顷,单产586公斤。新增高性能水稻插秧机27台,大型旋耕机6部及水稻收割机。麦茬稻、稻茬麦已成为该地区的固定种植模式。
“旱改水”意义深远
水稻的成功种植,在全县乃至周边县市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周边地区发展水稻种植的示范和样板,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一、千年种植模式的大变革。几千年来,这里一直没有种植水稻的经历,水稻试种成功,彻底改变了当地种植结构,实现了从旱田作物到水田作物的转变,实现了从粗粮到细粮的转变,实现了从低产到高产的转变,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千年农业大改革。
二、蝗灾绝迹,旱涝保收。“涝生蛭,旱生蝗”,蝗虫繁殖力极强,对农作物的破坏是致命的,是微山湖区的大害。明、清以来,常有“遮天蔽日”、 “涌如潮水”、 “禾苗尽折”、“人食蝗,人相食”的记载。五十年代,沿湖蝗蝻最高密度每平方米80—100头,1953年,中央针对微山湖区连年蝗灾的形势,确定了飞机治蝗的试点。1959年,在欢口村北建后屯飞机场,国家派两架飞机负责沿湖地区的灭蝗。大面积种植水稻后,境内2000多亩盐碱地消失,蝗灾灭迹,旱涝保收。

1959年,建后屯飞机场灭蝗  (赵传龙摄)
四、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活质量。千百年来
三、实现了当地粮食产量的几何性增长。连续多年的水稻种植经验积累及水利设施的配套实施,彻底告别了这里靠天吃饭的格局,“旱改水”前,当地百姓人均年拥有粮食不到100公斤,过着“一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大面积种植水稻后,粮食单产翻了十多倍,由一个缺粮地区一跃变为余粮地区,使“丰沛收,养九州”的民谚有了更为坚实的支撑。一直吃粗杂粮的农民从此实现了江南人的生活梦想,稻米的高品质不仅从根本上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而且辐射到周边地区。农民把剩余的稻米,运到山东、河南、安徽等地,一斤大米可以兑换2-3斤玉米,大幅度提升了稻区农民的收益。生活质量的飞跃加快了百姓精神文明的提升,从此才有了“杨屯人是沛县的温州人,杨屯镇是沛县民间第一富”的共识。同时,生存条件的改善及细粮供应的充裕,对于人类繁衍的优化、皮肤的细腻白嫩都有潜在的催化作用。
五、带动了周边地区“旱改水”进程。杨屯、湖西农场试种水稻后,沛县县委力推“杨屯经验”,全县水稻种植全面铺开。周边县市(包括鲁南的沿湖地区)也有不少乡村派员来杨屯参观学习,杨屯已成为苏北地区水稻种植的领头羊。
六、进一步激发了民众的创造意识。杨屯87%的人口是清末山东移民,他们长期在艰苦封闭的环境中生活,养成了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水稻试种成功的成果,转化为更加积极主动创造新生活的动力:面对铺天盖地的稻草,催生了“人人搓草绳、家家织草苫”的编织专业村;稻米加工业也在不经意间形成;八十年代初,杨屯人在一个不产棉花的地区制造了一个“全国最大棉花粗加工市场”的神话。市场被国家查封后不几年,一个更高档次的纺织产业悄然兴起;1982年,李恩长的电机厂,带动了一个电机企业;八九十年代,“江苏省十佳企业”沛县第四建筑安装工程公司4000余名建筑大军直抵中俄边境;杨屯工业位居全县前列,杨屯工业区成为沛县唯一一个乡镇阶层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杨屯人还以采煤塌陷为契机,建设新镇区,杨屯镇随成为“江苏省文明镇”“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镇”、“江苏省卫生镇”“江苏名镇”。
         编撰  杨德俭 13952220525
沛县论坛新版上线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