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论坛

搜索

周勃怎么被“卖”了?文景园中的史料及文字谬误(一)

[复制链接]
新闻速递 发表于 2020-7-20 21:09:26|来自:中国上海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新闻速递 于 2020-7-20 21:13 编辑

本人不是标题党,此篇文字读到大半都没“文景园”什么事儿,但请耐心,最后文景园“挨板子”绝对不冤枉!

中华千古史,丰沛一家人。西汉初期以前,丰邑是沛县的一部分;丰立县以后,丰沛两县人民因为汉高祖刘邦的关系也一直关系融洽,和没“分家”一样,无论走到哪儿,都是“丰沛老乡”。

汉代的历史,司马迁《史记》与班固《汉书》的记载是绝对正宗和权威,若想推翻他们的观点除非有奇迹级的重大考古发现。刘邦的出生地,马、班都有明确记载。《史记•高祖本纪》开篇:“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汉书•高帝纪》“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姓刘氏。”语言简洁明确,历代史家更有明白的解释——应劭曰:“沛,县也。丰,其乡也。”颜师古曰:“沛者,本秦泗水郡之属县。丰者,沛之聚邑耳。方言高祖所生,故举其本称以说之也。此下言‘县乡邑告喻之’,故知邑系于县也。”“邑系于县”,这一时期,丰邑是沛县下面的一个乡邑。

对这一史实,中国史学界及不久以前的丰沛两地人民都有明确的认知,几无异议。“县”这一级行政区划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最稳定、规模适中的治理单位,人们称说自己的“故乡、故里”时一般习惯上说“我是某县人”,感觉很恰当,这是一种民族文化习惯、心理习惯,当然并不排斥使用再高一级或低一级甚至两级的行政区划来称说。

基于以上史实,历史上的刘邦是沛县人,沛县丰邑中阳里人。“高祖还乡”时其本人“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回到长安不久即病重驾崩了。当然后来,最晚不迟于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丰被立为县后,说高祖刘邦是丰县人,也是水到渠成的。我们对历史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充分尊重和理解,不能根据个人意愿来否定和改写。所以,两千余年来,沛县人称“高祖故里,大汉之源”实至名归,丰县亦有“汉高故里,古宋遗风”之美誉。风云际会,两县人民都以历史上出现的一代雄主汉刘邦而无比自豪。“沛丰邑”,秦王朝前后丰为沛县一乡邑的史实为历代史籍,从《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到各类地方志书《徐州府志》《丰县志》等所认同。

1.webp.jpg

民国二十年(1931年)江苏省编志书

2.webp.jpg



整理乾隆、同治版的《新千年全本<徐州府志>》


3.webp.jpg

今存最早、明隆庆三年(1569年)版《丰县志》

后世此志续修再版内容基本准此,虽然随注里有一语义模糊的小尾巴,但主体意义并无改变,汉代丰始为县,此前为沛之丰邑。直到1992年,教育部号召全国各地方编写本地历史地理作中小学生乡土教材,丰县教育局组织编写的《可爱的家乡——丰县》还是如此这般——

4.webp.jpg

1992年丰县乡土教材中丰县简介

然而——

也就是从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丰县把开发和利用汉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事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方向,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却随之出现了一股先从民间然后裹挟官方的一场轰轰烈烈的从“理论”到实践的与沛县彻底“切割”的浪潮,其目的就是为了独占“高祖故里”的称号,其重新“设计”丰县历史的思路是:丰县在秦朝时已独立设县,甚至更早于秦朝已经为县,和沛县从无行政区划的隶属关系;汉高祖刘邦生于丰县长于丰县,并且最初“举义”也是在丰县;刘邦和沛县的关系只有壮年后曾在沛县工作当泗水亭长,以及在丰县起事后曾攻占过沛县——此乃“釜底抽薪”之法,如此,沛县称“高祖故里”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丰县当今这种肆意歪曲历史的例子俯拾皆是。

大家可以随手在百度搜索里输入“丰县”一词,可以看看出现什么——

5.webp.jpg

百度词条“丰县”历史沿革部分内容

“先有徐州后有轩,唯有丰县不记年”,在丰县新编“故事”中,“丰县”历史比徐州、比轩辕黄帝的历史都更古老,但编造这句话的人有个明显的漏洞,再脑洞大开也想象不出轩辕黄帝的时候就有“县”吧,那哪儿来“丰县”比黄帝时代还古老之说呢!接着又说丰从秦朝建立开始设县,和沛县没有一丁点儿关系。但还有人还意犹未尽,还有更“狠”的,更大胆地驰骋想象力——

6.webp.jpg
77.webp.jpg

某君文章截图

沛县不是在战国楚时已经置县吗?我们丰县是战国时魏国方与郡丰县,和你们沛县毫无关系,都不属一个国!

刘邦丰沛之争的实质不是“争”,而是某些丰人竭力“否沛”,否认丰县和沛县当时的统属关系,进而否认刘邦和沛县的关系。我们上面举例的某君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据说他是丰县政府聘任的首席文史顾问,一人编制了200余百度词条,在“否沛”事业中居功至伟,其很多“创新设计”随心编造,虚构、歪曲历史,甚至直接将《史记》《汉书》中的史实时空颠倒。再举一例说明,我们在百度搜索里输入“高祖原庙”,会看到如下内容片段——

7.webp.jpg

百度词条“高祖原庙”内容片段

某君文章片段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平定叛乱后,专程到鲁国以太牢之礼祭祀孔子,在回自己的家乡丰县途中,路过自己曾任亭长的沛县境内的泗水亭”。百度词条的描述和上面某君文章片段很一致吧?而《史记》和《汉书》记载的历史事实是,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淮南王黥布造反,刘邦亲自率军平叛。叛乱基本平定后,他专门率军绕道赴故乡沛县,留下了千古绝唱《大风歌》。《史记•高祖本纪》没记他接着去祭孔之事,《汉书•高帝纪》记之。我们看看《汉书》原文:“秋七月,淮南王布反。……上赦天下死罪以下,皆令从军;征诸侯兵,上自将以击布。十二年冬十月,上破布军于会缶。布走,令别将追之。上还,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佐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上击筑自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十一月,行自淮南还。过鲁,以大牢祠孔子。”时地线索交代很清楚,高祖十二年七月黥布造反,十月高祖破布军后归沛,从沛北上曲阜祭孔,十一月回到长安。这段史实在丰县某君笔下变成了“在鲁地祭祀孔子之后,就专程过泗水亭,宴请当地父老并击筑长歌,成为千古绝唱。之后,他又返回丰县中阳里。与里中父老欢宴时,酒酣而涕下说:‘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变成了先去曲阜,再过沛县,然后到丰。刘邦根本就没去丰,原因也在那儿摆着呢。在沛县宴饮父老,沛县父老替丰求情后刘邦的那句感情复杂的话也变成了在丰说的了!——看到今丰人怎么歪曲、颠倒历史了吧?

为了“争刘”而“否沛”,其心情倒可以理解,但他们仍觉得不过瘾,还时时借机以“贬沛”,损人而不利己。我们还以上面的百度词条“高祖原庙”的解释为例:“孝惠帝元年,刘氏封国皆建高祖原庙,而刘邦家乡丰县已建有枌榆祠祭祀刘氏先祖。故而孝惠帝五年,以高祖曾任职泗水亭,故于泗水亭旁建汉高祖原庙。也是当时全国最晚的一座高祖原庙。”

简析之——“孝惠帝元年,刘氏封国皆建高祖原庙”——狗屁不通!《汉书•惠帝纪》原文是“令郡、诸侯王立高庙”,颜师古注:“诸郡及诸侯王国皆立庙也。”不单是刘氏封国,异姓诸侯以及其他郡都要修建高祖庙。注意,是立高祖庙,不是立高祖原庙。高祖原庙历代文献真还没有一个准确完整的解释,我给大家解释一下,这牵扯到古代王朝的宗庙制度,我尽量简单说:古代王朝的帝王死后其继位之君都要为之建庙,以供祭祀,但并不是历代帝王的祠庙都永远保留,按礼法规定“天子七庙”,即四亲(父、祖、曾祖、高祖)庙、二祧(高祖之父和祖父)庙(也有说法是二宗庙)和始祖庙。始祖庙即开创本朝基业的首位皇帝的庙,都是建在京都,具有无比尊崇的地位,永远保留,除非本朝灭亡。其他后世帝王的庙可以随着代际传承而“亲尽而毁”,不再保留,被毁祠庙的本主灵位都集中到始祖庙中随始祖一起接受供奉祭祀。惠帝即位后“令郡、诸侯王立高庙”,全国修了很多高祖庙,只有京都长安的这座享有如此尊崇的地位,其他庙则可以时损毁,如《汉书•元帝纪》“冬十月乙丑,罢祖宗庙在郡国者”。但“原庙”则不然,它是因特殊原因修建的和京城里的始祖庙具有一样的尊崇身份和地位。

《汉书集注》的作者、西晋史家晋灼曰“原,本也。始祖之庙,故曰本也。”隋唐之际史学大家、《汉书注》的作者颜师古曰“原,重也。言已有正庙,更重立之也。”他们两个史学大家分别解释了“原庙”两方面的涵义,结合起来理解就意足了。《高祖本纪》“及孝惠五年,思高祖之悲乐沛,以沛宫为高祖原庙。高祖所教歌儿百二十人,皆令为吹乐,后有缺,辄补之。”一般来讲,“原庙”虽和“正庙”地位差不多,但在一般人心目中总还会稍有差别,但沛县的“高祖原庙”则因为有“高祖还乡”时的金口玉言“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的加持,而显得更为尊崇。因为“万岁”后其英灵归故乡沛县了啊!此时可以借用刘邦一个词,“鲰生”琐屑之言“故而孝惠帝五年,以高祖曾任职泗水亭,故于泗水亭旁建汉高祖原庙,也是当时全国最晚的一座高祖原庙”,一方面根本不懂“原庙”之意义,另一方面,故意“贬沛”之意也破肉露骨了。顺手给他们一枪吧:还什么“而刘邦家乡丰县已建有枌榆祠祭祀刘氏先祖”,也纯是臆造,所谓“枌榆祠”本名是“枌榆社”就是刘邦早年曾拜祭过的一座土地庙,根本不是祭祀祖先所在,刘邦登基为帝后唯一还记挂着丰地的只有这土地庙。“后四岁,天下已定,诏御史,令丰谨治枌榆社,常以四时春以羊彘祠之。”(《史记•封禅书》)

说到祭祀祖先,现在丰县有一个新起的风景区“汉皇祖陵”,此处实在是当今丰县虚构故事的一个典型。关于刘邦祖坟,史料很清楚,《汉书•高帝纪》引用刘邦少弟刘交四世孙、西汉著名的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的话“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班固的结论是“丰公,盖太上皇父。其迁日浅,坟墓在丰鲜焉”。别管刘向说自己远古祖先多么显赫荣耀是否可信,(实际上刘邦出身很低微)但他明确说了始迁丰县的是“丰公”,而丰公是太上皇的父亲即刘邦的爷爷。“其迁日浅,坟墓在丰鲜焉”——说明刘向他们就专门探寻丰县有没有他们祖坟的问题,如果有就会直接记载下来了。结果是没有,就遗憾地说了没有的原因。丰县人就揪住“鲜”的本义是“少”,少也是有啊——听话听音,读文要看语境,实际上刘向、班固们是在遗憾地表达找不到“坟”的委婉说法啊。“丰公东迁”,丰公是刘邦的祖父,现在影响较广的说法是死葬江西;刘邦之母,死葬小黄;刘邦之父太上皇陵,在长安万年。直到上世纪末开始,丰县人竟然凭空“造”出刘邦曾祖刘清的墓来!







8.webp.jpg
11.webp.jpg
12.png
13.webp.jpg
14.webp.jpg
15.webp.jpg
16.webp.jpg
17.webp.jpg
18.webp.jpg
19.webp.jpg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