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论坛

搜索

窦勤军 | 视觉形象的铸造人

[复制链接]
老家杨屯 发表于 2020-5-2 13:50:09|来自:中国江苏徐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设计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设计只会采用一套方案,不会采用第二套方案,只有采用才能产生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窦勤军老师说话语气总是很坚定,身上有种设计大师的冷峻,虽然他并不沉默,甚至颇有些健谈,但言语的背后总能感受到一股深沉的厚重,他的手宽厚有力、骨节分明,也就是在这双神奇的手下诞生了数不胜数的经典设计作品。大到知名高校、百年学府,小到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窦老师的作品在国内外获奖和采用无数,新闻媒介多次专访报道,难怪同行之间介绍他,总会盛赞他是“中国的经典设计师,设计界的标榜人物”。不夸张地说,他早已成为江苏师范大学设计的一块品牌。
窦老师的工作室不是很大,甫一走进,就看到墙上挂满了他的经典设计作品及各类获奖证书,以及学生创作的容器包装设计、室内、展示、摄影等各类作品,等待被修改的大小展板,地面上小型落地式砂轮机、写真机等更是一应俱全,屋子里被摆放的满满当当。
校标背后的设计深意
这样的设计大家,我校的视觉形象自然也是出自他之手。2012年,我校由徐州师范大学正式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校标作为学校的重要文化载体。当时学校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出自对学校深沉的感情和热爱,窦勤军老师将全身心投入到学校视觉形象设计当中。数以万计的设计方案从全国各地飞向江苏师范大学,其中不乏有全国著名设计高校和设计公司也参与到其中,经过层层筛选,最终窦勤军老师的设计方案毫无疑问地以压倒性的优势被选中,成为江苏师范大学的经典文化符号。
“理念、历史文化的定位是一个学校、企业软实力的根基,每一座城市也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窦勤军老师说。江苏师大六十余年扎根徐州,自然要突出与徐州的血脉联系。出于这样的考虑,他穿梭于徐州龟山汉墓、狮子山西汉楚王陵、汉兵马俑博物馆,观摩每件历史文物,力图寻找与城市文化气质契合点。最终抓住一瞬间美妙灵感的碰撞,确定将徐州汉文化精华体现为代表中国的东方之汉龙,并将其浓缩成巧妙的文化符号。汉代瓦当上的青龙不仅与徐州气质相契合,更是暗合了建校的1952年和一甲子之后更名的2012年都是中国传统的龙年,设计内涵之精巧细腻、丰富自洽,令人折服。
1952年,我校始建于江南水乡无锡,1958年北迁到千古龙飞地的徐州,灰底白纹抽象地象征着江南水纹。凡事师出有名,名正则言顺。学校更名是有里程碑式的大事,学校名称从徐州到江苏,真正能够称得起“江苏”二字的重担的是吴风汉韵。将这样一层深意以符号化的形式融入校标当中,把学校的发展历史在校标中展现的淋漓尽致,也是当时能力压其他作品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校标准字体经校领导组讨论,更名后仍然保留传统,继续沿用70年代的郭老题字,然而,窦老师翻遍书海,郭老真迹中“苏”字能与原有字体匹配的一个也没有找到,窦勤军老师查遍大量资料,终于获得线索:苏南某一高校当年也是70年代郭沫若先生题字,现在该校也早已经历数次变更,重组改制,窦老师又亲赴当地图书馆、资料室,最终发现“苏”字手书,他一时兴奋,竟忘了周围安静的环境,高兴得一拍大腿:“我找的就是你!”
今天,江苏师范大学的校标已经被广泛应用在校园中的各个角落,它也成为学校的象征走向国内外大大小小的学术会议、交流研讨中,而它的设计者窦勤军老师早就投身到下一个设计中,继续将他的才智与情怀融入其他的视觉形象设计中,完美铸成一项又一项新的荣耀。
应用“实战”的教学理念
“我的学生在国内外设计获奖无数。”窦勤军老师很得意自己的学生们走出去的成绩,而这样的硬实力与窦老师一贯的“实战”训练是分不开的,在课堂上即“真题真做,假题真做”。即利用自身所设计的社会项目作为课堂教学范本,将设计经验分享和传授给学生,着重加强学生的手、脑、眼的结合,提高设计的思维创新能力,就像窦老师所说“设计就是创新,就是解决问题”。让学生们不只停留在课堂上的习作上,而是要克服循规蹈矩的刻板思维,向同行前辈、向社会、向大自然学习,真正接触社会,广泛参与真正的作品征集,就是要实战,而不仅仅是“练兵演习”。“走别人不能走的路,翻别人不能翻的山,做别人不能做的设计。”这是窦老师在采访中反复强调的一点,他表示这也是他对学生的要求以及对于创新设计的态度。正是在一次次社会实践中,学生们才真正做到在实践中锻炼,锻炼中学习,在学习中迅速的成长与进步。
设计要针对设计对象提出相应的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设计定位准确,高校、企事业有自己的独特文化,只有理念、历史文化的设计定位准确,才能提高高校、企事业单位的知名度、认知度和美誉度。则需要设计者不断的学习,同时要坚持创新与实践并存,结合理念与文化的定位认知,才能在众多的设计作品中脱颖而出。
“设计不能背弃传统民族文化,应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窦老师的眼神和手势无不透露着一种专业设计师的自信,他提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设计仍停留在盲目崇拜、模仿的时段,然而现在唯有“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才能设计出令人拍案叫绝的作品。规避照搬照抄的舶来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取灵感和创意,捕捉中国特色的设计底蕴,真正做到一加一等于二,又不止等于二的无限延伸。
痴迷设计的生活状态
工作中的窦老师是个名副其实的“拼命三郎”,生活中的他也是个不折不扣的“设计狂人”,这点从工作室的材料摆放就可以看出。窦老师毕业于郑州轻工业大学设计学院,在学生时代是学生会主席和大学生科技协会的会长。“在学生时代一直在做各种各样的艺术设计,大量的设计作品获奖且被社会采用。我身边的同事会把我说成‘设计狂人’,有时候晚上六点左右进入工作状态,凌晨一两点出门活动十几分钟回来继续思考设计方案,一天又开始了。我没有周末和节假日,经常熬通宵,太累了撑不下去的时候就在小床上倒头就睡”,窦老师指向工作室角落里的那窄窄的小铁板床说道,“我做设计讲究全身心投入,好几次思考设计的时候甚至被烟头烫到嘴,同事有事找我都是走到跟前我才突然反应过来。”一讲到这,窦老师不禁调侃道:“从前真的不理解‘废寝忘食’四个字,也没法相信王羲之真的馒头蘸墨汁,结果在自己身上倒也真真切切发生了!”窦老师说着,手舞足蹈地还原当时的场景,笑得像个孩子一样。
窦老师称自己的生活被设计填满,但毕竟是自己喜欢的事,所以这么多年依然乐在其中。他认为设计最难也最重要的便是寻找创意,这也是设计者面对的普遍难题,窦老师表示灵感源于生活,他在学生时代寒暑假只给自己一个礼拜的假期,其余时间则沉迷于设计创作中,甚至在出行的途中都会研究两边的路牌广告。每当最爱的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的广告开播,他会立刻抱着饭碗目不转睛地守在电视机前,希望从中汲取灵感。窦老师始终坚信“兼听则明”这个道理,不管做人还是做设计都不能囿于一己之见,留意身边的设计来广纳经验,取精华去糟粕,以充实自己的头脑。
窦勤军老师形容现在自己的状态是“苦中作乐”,的确,设计这条道路是一条难走的路,“公无渡河,公竟渡河”,他早已知道这其中的艰难却仍乐在其中、一往无前。他告诫自己,同时也是在告诫我们:“要能乐于设计创新并以此为乐,直面设计难题和灵感枯竭的过渡期,不投机取巧企图绕弯路。”他的勤奋与踏实、乐观与智慧,让这间小小的工作室充满了生机,让无数优秀的作品从这里走向社会广阔的世界,为社会做出一份自己应有的贡献。

沛县论坛新版上线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