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县论坛

搜索

汉韵楚风||宋传恩:木 斗

[复制链接]
艺苑信息 发表于 2020-6-15 19:14:37|来自:中国江苏徐州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艺苑信息 于 2020-6-15 19:15 编辑

来自汉韵楚风


木斗是一种容器。我们在世间看到的残存的木斗,大多是清代的。自从《统一我国计量制度的命令》颁布,木斗最终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它对度量衡器物,以及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历史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毕竟它在人们是生活中存在了两千多年。

在我们所读的书中或成语中,有不少和斗有关,如:日进斗金、升斗小民、车载斗量、八斗之才、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不为五斗米折腰等等,这就形象地概述了木斗的特征。

古代有私斗、官斗、市斗之分,而官斗更有权威性, 它制作的形制、制式、材质、大小等都有统一标准,不能擅自修改。

我在民俗博物馆看到一个清代的木斗,高24.5厘米,长34厘米,宽33厘米。此展品方口,上窄下宽,左右腹部有提梁。斗上的字体“出入公平”四字均为楷书,烙制而成。而烙制标识,主要作用是防伪,这是区别于民间用斗的重要标志,而斗的四个面和底部用铁制铆钉连接,提梁两端用铆钉固定,以利于搬动。铆钉形状的规整,榫口严密,这些也是官斗的特征。

mmexport1592219346861.jpg
《汉书·律历志上》记载:“十升为斗,十斗为斛。”古代粮食的计量单位是:合、升、斗、石。10合为1升,10升为1斗,10斗为1石。这种计量方法一直沿用到解放初期,直到1953年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粮食交易一律以斤、两计量,使用杆秤和磅秤。从此以后,升斗计量则永远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我的邻居张先生,在新中国建立前,他家的南边就是一个粮食市场,由于靠近运河不远,南来北往的客商多在这里交易。张先生膀大身宽,有的是力气。被市场里聘为交易员,那时叫“行人”。外地客商来此地收购粮食,乡下的人到市场来出售,买卖粮食时要有一个中间人给过斗,这个中间人便是行人。张先生就是吃这碗饭的。

市场里粮食交易时,张先生会在地上放一个大的箩筐,中间是木斗。收粮人验过粮食后,卖粮人将口袋里的粮食倒进木斗里,倒到冒尖时,行人然后用一根短木棍在斗口上轻轻一划,正好平平一斗。接着抱起斗,将粮食倒进买粮人的口袋里。如果交易量大,行人便一边过斗,一边拉着长声唱着记数:“一斗啦二斗啦三斗啦……”

有时到秋末,地主收租时也会请张先生帮忙。收租时有一个潜规则,如果交租人往斗里倒的粮食多,行人用小木棍沿斗口一划,多余的粮食就是行人的外快。张先生为人正直,倒粮食极有经验。他扛起口袋,一放一收,刚好把木斗倒满,很少有多余的粮食外溢,所以有很多交租人都请张先生倒粮,事后会塞给他几吊钱买酒喝。

我问到财主家大斗进小斗出的手段。他告诉我,那是有钱财没良心的大户人家利用灾年盘剥百姓。

我问他是否也去财主家帮忙,他摇摇头,谁喊也不去,我不干那丧良心的事。他人很朴实,话也很朴实,朴实中映照出做人的良知和真诚。

少年时,我多次去他家玩,他家有几个木斗堆在西屋里,有的已残破不堪。后来,听说被别人收走了。


在生活中,木斗除了用来交易外,还会有别的用途。

有的地方,新人结婚时,人们往往在天地桌上放上木斗,斗里装满粮食,里面插上秤和尺。新人拜天地的同时,也要拜斗,以示民以食为天。新人入洞房时,还要将此斗搬入洞房,以此来提示新娘肚量要大同时心中要有一杆秤,理清自己的身份,用秤衡量自己的轻重。以尺论短长,分清事物的对错,理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生活中的用具来提醒教育新娘要尊老爱少,保持家庭和谐。

斗是一种盛粮食的器具,也是古代官员俸禄微薄的别称。小小的木斗中折射出人的灵魂、气节和用心。人们最熟悉的一个词是“五斗米”,它频繁的出现在历代文人的诗文中,这个词曾使多少文人雅士寝食难安风流难在。

黄庚的“五斗岂能留靖节,一瓢亦足乐颜渊。”黄庭坚的“五斗折腰惭仆妾,几年合眼梦乡闾。”徐端的“五斗不换东篱菊,千户宁如江陵橘。”傅察的“十年尘土坐才轻,五斗犹堪佐县亭。”喻良能的“未省折腰营五斗,悬知今日有渊明。”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享用五斗米的俸禄,亦难摆脱权贵的节制。不为五斗米折腰,只能成为士大夫蔑视权贵,保全清高、气节的最后选择。

由此看来,一斗虽小,却藏着郎朗乾坤,既有权贵们翻手覆雨的伎俩,也有文化人无奈的黯然神伤,既有奸商们的惊心盘剥,也有百姓们艰难生计。

我在浮梁老县衙参观时,出人意料的是,在县衙的一旁,竟设有“浮梁察院”。现在,此处已被当地政府设为“廉政教育基地”,其中展板里所介绍的两个故事都于木斗有关,现辑录如下,供人品评。  

李畲是唐代监察御史,他为官清正,不徇私情,他的母亲更是“清素贞洁”。有一次,李畲请人将自己的禄米送到家中,李母用斗称量,发现与应得的俸禄相比多出了三石,按现代标准来换算,也就是多出了三百多斤大米。李母便问是怎么回事,差役回答道:“御史官的禄米在过斗时,按惯例是不刮平斗口的”,意思是没有去掉冒尖的部分。李母又问运费是多少,差役又答道:“给御史官送粮食,按惯例是不收脚钱运费的。”李母一听大怒,立即将多余的禄米退回,足额支付了运费,并将李畲找回家来,对他严加训斥。她告诫李畲:“你身为监察御史,有分察百僚、肃整朝仪之责,怎么能不从严要求自己呢?惯例如此,惯例就是对的吗?”李畲听了母亲的教诲后非常自责,从此更加注重清慎修身,其他御史听说这件事情后,也为个人的律己认识不如李母而深感惭愧。

皮日休是唐代著名诗人,有一次,在前往毗陵赴任的途中,因天色已晚,便找农家借宿。当他向主人提出吃饭的请求时,主人却面露难色,说什么也不肯盛饭,还将锅盖按得紧紧的。皮日休几番好言之后,主人才将锅盖揭开,没想到仅有一些橡子野菜糊糊。皮日休问道:“老人家,今年不是丰收年吗?怎么还吃橡子与野菜?”老人家道出了其中原委:“我们毗陵有这样一句话,粮食一石余,官家只作五斗量!他们大进小出,我们哪还有粮食吃啊!”     mmexport1592219350053.jpg

皮日休了解详情后,感慨不已,不久便写成了《橡媪叹》这首怜农名篇,诗中他写道:

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

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

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

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

明明一石多的大米,贪官狡吏称量出来竟然只有五斗!皮日休上任后,亲到官府检查衡器,严惩贪赃的仓库官吏,并在门前放置“公平秤”一杆,用大石头刻了一个“标准斗”。从此,毗陵百姓买卖粮食,若怀疑秤量不足,就拿到“公平秤”“标准斗”上来检验。老百姓高兴地称这秤为“皮子秤”,称这斗为“皮公斗”。

其实,无论是李畲母子,还是皮日休,所追求的无非是“公平”两字而已。公平者,国之基也。从这个角度看,斗中盛着人间正道、民心向背。

现在看来,木斗的存在,其价值远大于实用的意义。它虽是盛粮的器具,却也是一个小小的世界,它既折射出久远历史的痕迹,也呈现出世态多变的风情。特别是那斗上的“公平出入”四字,叫人看后,心情倍加的沉重。

作者简介

宋传恩,江苏沛县人,中国作协会员,先后在《中国作家》、《花城》、《清明》、《青年文学》、《芳草》、《雨花》、《飞天》等刊物发表小说、散文计100多万字,部分作品被《作家文摘》、《青年文摘》等刊物转载并获奖。曾出版小说、散文集《绿水悠悠》《阳台》《飘落的岁月》《伤心之旅》《芳草何处》《帝王之乡话沧桑》等多部。
mmexport1592219346861.jpg
全部回复2 显示全部楼层
仰天南笑 发表于 2020-6-21 08:41:54|来自:中国江苏徐州 | 显示全部楼层
宋老师好文,赞一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沛县小鱼 发表于 2020-6-21 22:59:28|来自:中国江苏徐州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宋老师美文,涨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