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字的地名比比皆是,一个字的地名不是太多,对于沛县人来说,一个字的地名是“沛”,也是自己的家。春秋战国时沛县称“沛”,秦代实行郡县制后沛字后面才加了一个行政区划的县,当年刘邦击筑放歌《大风歌》后慷慨伤怀:“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
在一个单字“沛”的地方,同样有一种一个字名字的小吃叫“粥”。百里平原沃土和泗上风物风情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和饮食习惯,各类小吃琳琅满目,风味齐全。然而,最为普通而又独具特色的是那名不见经传的粥!祖辈吃着杂粮长大的沛县人,创造了好多让人欲罢不能的经典诱人面食,代表作是用多样粮食合理搭配制作成了粥,这与隔湖生香的山东煎饼一样,成为了一种乡愁,一种记忆,沛县的粥别说是喝在嘴里,暖在心里,就是看到正宗的粥就算是有运气。
沛县是一座低调内敛的美食之城,粥,就是这个城市中的一种深沉而不外露的个性的小吃。单单一个字的名字 ,就说明它是世上最省心,最简单而又最富内涵的一种小吃。粥,登得了富丽的大雅之堂,也下得了冷清街巷,它知道自己位置的所在,所以低调而包容,它可以巧妙地与任何食品和食物搭配,平凡如油条,掰几段热油条闷到粥碗里,喝着热粥吃油条,酥脆糯香,瞬间感觉人间美味;高贵如虾子酱,溶合在一起也绝不会辱没了虾仁的身份。“热粥,油条……喝热粥,泡油条……”天刚刚蒙蒙亮,那亲切而悠长的吆喝声灌满了整个街筒子 ,寒冷中的人们总是向弥漫着热气的粥缸前挪动着脚步,捧起热呼呼的粥碗暖暖手,嘴唇顺着碗沿转了小半个圈,一大口热粥顺势而下,一股诱人的粥香袭人肺腑,一丝温暖在胸中慢慢荡漾开来。
于是乎,一粥,十味,百感,千情,万种食材在粥里都有了性格。
与两位恋人的奇妙情缘一样,世上总会有两种食物与生俱来就要配在一起,热粥和油条就是这样的一对绝配。有人把这种搭配称之为灵魂吃法。传统热粥若搭配上经典的油条,绝对算不上大餐,只能是平常的早餐,但这种搭配已经不再是平常的小吃了,而是在享受人生。一碗热粥,让很平常的油条变得尤其美味,相得益彰,胜却人间无数的美好。乳白,浓稠,清香中有着一种纯情,油条若是没有热粥,太过油腻,让人没胃口,不好吃也不完美。油条中因含有化学材成分,多食会对身体造成危害。然而,万物相生相克,当我们用热粥搭配油条,就在无意中保护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因为粥的主要原料是大豆,大豆中富含卵磷脂,它对增强人的记忆力和利尿排毒有好处,看似无意间的搭配,其实是最健康的选择,普通的粥竟然是如此的神奇!
近年来酒桌上也多有粥的身影出现,酒宴尚未开始,一壶热粥上桌,一定比辛辣的白酒更受欢迎。当你热情地为他人斟上一杯白酒,时常会遇到婉拒:对不起,不会喝,不会喝。当你端起粥壶为他人倒上一杯热粥,绝对不会遇到对方薄你的面子,也绝对没有人说不会喝。有人为此上了粥瘾,一俟坐上酒桌,势必先上一壶热粥来暖暖身子,开开胃,过过瘾。
现在的粥可谓是名目繁多,越做越复杂,越做越精致,八宝粥,绿豆粥、薏米粥、百合粥、山药粥,皮蛋瘦肉粥……,然而这些身价高、变了色的粥在沛县人眼里不是真正的粥,沛县人只认那纯纯的一碗白粥。再有,过去只是清晨的街头上可见的卖粥摊点,现如今沿街随处可见以卖粥为主打的的老粥坊、御粥坊、粥鼎记…… 粥,已经形成一个产业,清早卖粥也改变为全天卖粥,这不能不说是爱喝粥食客的福气。作家王蒙在他的文章中说:食粥会使人变得纯朴,变得实在,甚至给人一种艰苦奋斗的意识,让人从粥的清气中体悟出生活的恬淡和清静。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段描写粥的文字,“粥香飘溢的日子真好,那清香无比的米粥,如同一首韵味悠远的老歌,歌里的许多情节虽已远走,但意韵却久久留存下来,留给我们无尽的回味。”读到这儿,禁不住让我咽了咽口水,有了看饿了的感觉。作者寥寥几笔就把与粥的情感写的如此有深度,不服不行!平平淡淡中写出了真滋味,真切地记住另一位朋友一句话:幸福就藏在一碗热粥里。
有一次从两位耄耋老人同喝一碗粥的场景中受到启发,两位老人只要了一碗粥,但他们绝对不是囊中羞涩,而可能是他们的食量太小的原因,两位老人你推我让,你一口,我一口,男人嘴角上粘满了浓稠的粥液,粥香里伴着甜蜜,粘稠中飘荡着醇香,老妇人掏出餐巾纸,替男人擦去嘴角的粥,男人则把粥碗递到老妇人的路边,恍然间,粥香里有种相依为命的味道,粥碗成为了相濡以沫的载体,蕴含着悠久而深厚的情怀气息,在滋养体魄的同时也彰显了最真实最纯朴的饮食氛围。喝过了多少年的粥,直到敲打这篇算不得文字的文字的时候才突然明白——粥的温馨和精髓原来就是相濡以沫。
从养生的角度来看,适量吃些杂粮有益健康,民间更有一粮补一脏的说法,杂粮来做粥可以说是把杂粮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一是大米润肺。二是小米养脾,三是黄豆养心,四是玉米养肝,五是麦仁养胃。如同鲁南的煎饼一样,用糊子摊出的煎饼才是真正的好味道,麦子,玉米,高粱等粮食要磨成糊糊,搁置一天微发酵后再用来摊煎饼,这才是传统正宗的煎饼。和做煎饼相似,粥的加工以前叫“拐粥”,是用石磨将泡好的大米、小米、麦子磨成糊状,然后再用十字架拴的棉布袋过滤吊浆。可惜的是现在都是把一定比例的粮食直接加工成细细的面粉,兑水后直接下锅熬煮,这也和机器摊煎饼一样的道理,味道自然与以前大不相同了。
“媳妇是打出来的,粥是熬出来的”,这是旧时的说法,前一句是涉嫌家暴和对妇女的歧视,不足为取,而粥确确实实是熬出来的。 熬粥,只有慢慢熬,才会熬出粥的独特香味,粥不可能一开锅就香味扑鼻。熬一锅好粥,需要的是耐心,要集中精力防止溢锅,大铁锅里满当当的一锅豆浆,上面浮着一层豆沫,即将开锅沸腾的时候,表面上一点征兆也没有,豆浆几乎就是瞬间涨开了一条缝隙,整个锅中的豆浆立马如同火山爆发一样沸腾起来,这个时候如果走了,肯定就会发生溢锅,如果手忙脚乱的去压火,恐怕溢出的豆浆满地流淌。有经验的师傅早早地备好一大勺子水,看到锅中的浮沫裂开,就迅速地到入冷水,快速把大火压掉,保持文火熬制一、二十分钟,然后压火出锅,就在这个时候,开始敲打黑板了,重点来啦!这时师傅总会用大铁勺子舀出一勺生大米,洒在煮沸的粥中,搅拌一番,粥的余热会把大米泡开花,当粥盛到客人碗里的时候,略有硬芯的米粒让粥有了一种糯中有硬、唇齿生香的嚼头,小小的米粒儿巧妙地把喝变成了吃,绵软香滑的风味得到了极致的升华。
熬粥的锅是生铁铸成,其它材质的锅是断然熬不出正宗粥味来的,这种大铁锅又重又大又厚,为了增加容积,还要在锅上加高围挡,尽管铁锅很厚,因磨出的糊浆是有一定粘度,熬粥时锅底都还是都要坐底的,就是说锅底要有一层糊锅巴,这个糊锅巴的颜色证明了熬粥师傅的技艺,如果锅巴变黑了,就会窜烟,粥里就会夹杂烟味,粥的味道为此就会大打折扣;如果是金黄的锅巴,粥里就会产生特殊的香味。所以,一些喝粥的老人只要品尝一口或者闻上一闻,就能判断出碗里的粥火候的程度,是欠是过还是恰到好处。刚出锅的粥是比较稀的,随着放置的时间延长而逐渐变的浓稠起来,盛到碗的粥平滑的像豆腐脑一样滑嫩可口,轻轻地在碗边抿上一口,碗里顿时就形成了一个小坑,一碗粥喝光,碗干净的像是没用过一样,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挂碗”。一股浓郁的醇香下肚,一阵温暖随之荡漾开来,纷至沓来的打粥人排起了队,粥中滋味无以言表,“再来一碗”的声音不绝于耳。
说过熬粥后,不能不说说那笨头笨脑、口小肚大的粥缸子,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粥缸总是用白围裙加稻草内衬的罩衣围着,这种缸是用陶土烧成的异形陶罐,口和底很小,肚子却极大,一缸能装上百碗粥。衬有麦草的布套起到良好的保温作用,粥缸一掀,热气腾腾,奇香扑鼻,粘不糊嘴,糯不发腻,即便是在冬天,缸里的粥一直是滚烫的,难怪人们一直称为“热粥”,凉了的粥是没有人愿意去喝。再有,舀粥的勺子也很有讲究,多是用竹劈子绑上小葫芦做成的瓢,一勺舀上来正好是一大碗,不管是生人还是熟客,舀粥的师傅总是还要再舀第二次,向碗里再加上一点,看他的动作多少有些夸张的成分,添加数量就是那么一点点,实际上这也就是个意思意思,如果少了这道程序,礼数似乎没有尽到一样。您可别说,那个不起眼的粥舀子是师傅的命根子,没有人敢用他的舀子去粥缸里擅自舀粥,如果不按套路在粥缸上搅上一番,一缸粥就会澥成一缸水。
每天早上提着大口保温瓶来打粥的孩子或中年人,他们的家中一定有行动不便而嗜粥如命的老年人,一桶浓热乳白的粥带着亲情和孝心送到老人的床前,孝心浓浓,亲情满满,热粥一碗,亲情无边。现如今要是想喝热粥也不必冒着寒风起个大早了,起床后就可以坐在温暖的家里喝正宗的热粥。原来,聪明的生意人把眼光盯在了粥的加工上,天还没亮,当人们还在睡梦中时,就有载着十几个大保温瓶的电动三轮车穿行在大街小巷,在一家家的楼道口,放下一瓶满的,拿走一个空的。这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把热粥生意做到了家门口的人,一大保温瓶六元,足够一家人喝一天的,扫描微信号,红包支付,送粥人每天按时来送粥和取走空瓶,如此这样,喝了一个多月的热粥,我竟然还没与送粥人打过照面,不过,他的影子一直显现在热气腾腾的粥香中。
出沛县百里,东至枣庄,西到商丘,北及济宁,粥的香味让你感觉处处是家,粥香弥漫在街头巷尾,热气氤氲在形形色色人员的心头。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粥的配料、形状和品质没有变,只是吃法有些稍稍的不同,大碗的粥盛好后,掌勺人会在粥的表面上撒些煮熟的咸黄豆,让粥多了一分咸香,一分嚼头,热粥与咸豆可谓是珠联璧合,增加了粥的营养,温胃暖肠,滋补养颜。粥的制作需要精心配料,用心熬制,看似简单的食品,想要有自己的特色,在食品界里屹立不倒,所以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只有细心制作的粥才有打动人的魅力,才能赋予更多的含义,就如同世间的各种情感一样,只有用心呵护,用心陪伴,才能让人感受到真诚的关爱。常喝些热粥,虽然不会分分钟就让你永葆青春,但让人放心的是,它绝对不会含有让你苍老十岁“催老剂”。
喜爱咬文嚼字的我一直对粥字的结构和含义百思不解,两个“弓”中间夹了“米”,无论若何也解释不通的。后来有学者发现“粥”字与“鬻”同意,这样才揭开了“粥”字的神秘面纱,“鬻”字中的鬲是煮饭用的炊器,由此可以联想到造字的祖先的表达意思就是把米放在鬲中熬煮。至于为什么鬲字上面有两个弓,从象形方向去思考,原来这就是煮粥时袅袅上升的蒸气,用加“弜”表示米已成粥了,不得不为祖先的智慧佩服的五体投地,为“粥”字结构的传神拍案叫绝!
猛然间产生个念头,想让沛县的粥有个类似缸贴、菜盒、玛糊、冷面一样易记、响亮的两个字的名字,但事实上早也有了热粥,米粥,豆粥,白粥,老粥,御粥……如此这些粥名似乎又都不能贴切诠释粥的真正含义,沛县的粥如同战国时期的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描写一位东家美女,“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也如同我们一个“丰”字和“沛”的家一样,增一字则繁,少一字则残,粥,亦是如此。也如同一个“沛”字,容纳了一座千年王城的霸气,铭记在无数人的脑子里,溶化在无数人的血液中;一个“粥”字,蕴含了太多的知识和太多的故事,早已渗透于许多人的骨髓。,成为了每个丰沛人共同的DNA,所以,沛字不可改,粥字亦不变。传统热粥来自于历史,依然在续写着历史。
有一个单字的地名叫“沛”。虽然只是一个字,却有着怎么也说不尽、道不完,那里的风土人情,人文历史,一如那崔嵬入云的歌风台、深不可测的琉璃井、斑驳陆离的泗水亭、如诗如画的沛公园………
有一个单字的小吃是“粥”。虽然只是一个字,却让人怎么也喝不厌、吃不烦,端着这一碗滑腻、浓郁、鲜活的粥, 一些世俗浮躁与烦恼,嘈杂和喧哗都会在粥香里消失……
一沛一丰,一城一味,一磨一锅,一桶一舀,一缸一碗,几许乡情,几多惦记;几许温馨,几分回忆!沛县的粥滋润无数人的人生,度过了细水长流的美好日常。保不准当年刘邦“魂魄犹乐思沛”的话中有对沛县热粥的思念呢,不然,刘邦怎么会在登基做了皇帝后,看到其母在长安城里念念不忘家乡的粥,有孝心的他特意将丰县包包子和熬粥的老乡迁至长安新丰宫,圆了其母喝粥的心愿呢。
一个字的地名是“沛”,一个字的小吃是“粥”。一个千年风华依旧,一个百年醇香不变。
|
|